现代鲍姓的得姓始祖大多追溯到鲍叔牙和鲍广父,其中鲍叔牙为春秋时代齐国大臣、大夫鲍敬叔之子,鲍广父为周朝鲁国人。
查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春秋时期齐国有鲍邑,鲍邑在今济南历城区一带,当地居民可能以邑为氏。
此外,部分鲍姓还源自于少数民族改姓,如蒙古族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改为鲍姓、满族保佳氏改为鲍等等。
西汉时,有渤海高城(今河北盐山)鲍氏,代表人物为鲍宣,西汉大夫,哀帝时为谏大夫,迁豫州牧,后任司隶校尉;鲍宣之子鲍永(迁居上党屯留),官至兖州牧;鲍永子鲍昱光武时拜司隶校尉,后拜汝南太守,章帝时官至太尉。
东汉时有鲍恢,永辟扶风(今陕西兴平)人,官至都官从事,与鲍永并称二鲍。
东汉末年时有兖州泰山郡平阳(今山东新泰)鲍氏,代表人物鲍信,官至济北相、破虏将军,其子鲍邵为新都亭侯、鲍勋为丞相府掾属。
晋代有东海(今山东郯城)人鲍靓,历南阳中部都尉、南海太守。东海鲍氏南朝梁有鲍泉,历官太常丞、尚书郎,终于湘东王谘议参军;南朝宋有文学家鲍照,与北周庾信并称「鲍庾」。
唐代时有鲍防,襄州(今湖北襄樊)人,历任殿中侍御史、河东节度使、工部尚书诸职。
唐末五代有余姚(今属浙江)人鲍君福,初隶浙东观察使刘汉宏部为牙将,后归吴越钱镠,累迁至保大、保顺军节宽使、同平章事兼侍中。
宋代有处州(今浙江丽水)鲍氏,代表人物有鲍澣之,曾任大理评事;鲍由,徽宗召对,除工部员外郎,后贬监泗州转般仓,起知明州,改海州。
明代有鲍象贤,南直隶徽州府歙县(今安徽黄山歙县)人,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,领兵镇守南北边陲,卒赠工部尚书。
明代另有鲍恂,崇德(今属浙江)人,元至正中,授温州路学正。
明末清初有鲍承先,应州(今山西应县)人,明天启时官明军都督佥事、副将,天启三年投降努尔哈赤。后隶汉军正红旗。初任职文馆,官至内秘书院大学士。